以中心主任武仙竹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最新的微痕考古研究成果——Virtual three dimensions reconstruction and isoline analysis of human marks on the surface of animal fossils(动物骨骼表面人工痕迹的三维数字模型及正投影等值线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2009年第54卷发表。该研究项目受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772016)、重庆市教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08JWSK039)资助 古人类演化过程中,为生存和适应环境,除发生了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外(如脑量增加、身体机能及形态大小的变化等),其行为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化。行为模式反映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行为适应(behavior adaptation),包括制造与使用工具、用火、狩猎等。其中获取动物性肉质蛋白是促进古人类演化进步的最重要适应性特征之一。这种行为特征一般是通过狩猎、宰杀和敲骨吸髓等肉食行为完成。所以在古人类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中,保留有人类演化过程中行为模式的丰富信息。古人类遗址中的动物种类组成、骨骼部位、骨骼破碎情况及骨骼表面痕迹等,是研究古人类适应环境、食物选择、获取食物的方式以及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基本素材。西方学者对遗址中骨骼表面的人工痕迹已进行过较多研究,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如对非洲、欧洲古人类遗址骨骼表面的切割痕迹进行观察,提出了痕迹鉴定的一些方法与标准,并就原始人类狩猎、屠宰行为和左右手使用习惯等展开了积极探索。在西方学者根据骨骼化石表面痕迹热烈讨论史前人类行为、文化时,中国在该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非常宝贵的成果。如高星等人通过三峡兴隆洞遗址的研究,发现该地点有人类最早有意识的刻划作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古人类遗址动物骨骼表面的痕迹研究,主要采用肉眼、手持放大镜、体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等观察方法。这些方法皆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提取大量信息,但也都存在有一些局限性。如进行肉眼和手持放大镜观察时,对痕迹不能放大或放大倍数较小,满足不了对痕迹微观特征进行分析,而且欠缺对观察对象的图像共享。使用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工作时,能够对痕迹放大观察,并且在配备摄像镜头等现代光学设备前提下,可提供图像资源共享。但它们所提取的信息主要反映痕迹平面结构,在对痕迹的多视角观察、测量和计算方面不方便使用。 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大量信息,但均存在有一定缺陷。实验中心师生联合中科院古人类与古脊椎研究所,通过制作痕迹三维数字模型,对骨骼表面痕迹进行多视角观察和测量,并对其使用等值线分析技术,实现了对痕迹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数据测量到任意数据测量的研究,从而有效地分析痕迹性质(痕迹产生原因),以及产生痕迹的工具类型、刃口形状、工具运动方式、工具微磨损形态等。 本次研究对象是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的一件动物骨骼标本,通过观察,确定了痕迹性质,而且对产生痕迹的刃形、先后顺序、工作方位及痕迹产生过程中刃形的微观变化等,都有较准确的认识。 由于版权问题,原文不便上传,感兴趣的同学可直接联系武教授获取。the168@cqnu.edu.cn 文章插图欣赏:



|